14.5.3_2024_保持良好水產養殖管理的計畫 (更新)
-
漁業推廣委員會
透過本校漁業推廣委員會將農漁業結合工程和經營管理等相關領域,進行跨領域的教學資源串連,除技術的學習外,設立農漁業團隊制,以培育新農漁業人才,擴展除養殖外之經營模式, 建立農漁業教育擴展體系。
落實農漁業團隊制的訓練模式中,農漁業事業單位執行工作崗位訓練需以合作及互相討論為出發點,引導訓練生體驗農業實務工作、發想應用於農漁業的可能性、導入農漁業工作環境之友善職場原則、提升學生對農漁業的熱情,發展職涯願景、建立農漁業學習社群,以推廣社群內及外互動效應、創建農漁業生活圈。
魚推會成果:https://sdg.nsysu.edu.tw/static/file/311/1311/img/3808/775896664.pdf
-
亞洲唯一的海洋及致病微生物實驗室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王亮鈞創設全亞洲唯一的海洋及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團隊研究魚皮膚、共生菌及環境的三角關係,創世界先例,首度發現魚皮黏膜上的共生菌具抵抗力和治癒力,可幫助魚類抵擋環境中的病菌,有利存活。研究成果不僅助攻養殖經濟,更可望延伸於其他生物,可見仿生科技、醫學新藥等應用前景,新穎研究榮獲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王亮鈞表示,分析共生菌的組成與特性,可提升魚類的抵抗力與治癒力,找出魚類健康及免疫平衡的秘訣,幫助水產養殖業者減少用藥、保護環境。此外,不同的魚天生抵抗力不同,如虱目魚表皮黏膜抵禦環境中致病菌侵襲的抗性特別強,潛在可解析出抵抗力強的共生菌菌株,進一步提煉與開發新藥作為養殖魚或人體的成藥。且同一種魚,身處不同水域,或健康狀態改變,魚皮黏膜共生菌都有所變化,意味著只要建立數據資料庫,未來用工具輕輕一刮,取得魚皮黏膜後檢查共生菌狀態,即可掌握魚的健康動態,無礙魚的健康和生命,更符合保育精神,促進水產養殖領域開發新型養殖健康監測模式。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66312
-
養殖魚塭吸碳或排碳? 中山大學全國獨創碳排測量儀
本校海科系團隊自行研發全國唯一的碳排放測量儀器,實地量測臺灣西南部三地虱目魚與文蛤養殖池的碳排放狀況,發現放苗、養成及收穫期各階段,與日夜不同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皆有差異。此創新測量技術蒐集實證資料,可測量範圍涵蓋魚塭、潟湖、河流及水庫等水域環境的碳排放,應用層面廣泛,研究成果獲登國際知名期刊「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https://sdg.nsysu.edu.tw/p/405-1311-340445,c21654.php?Lang=zh-tw
-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26266.php?Lang=zh-tw
-
學生參與之研究
https://sdg.nsysu.edu.tw/p/405-1311-340889,c21654.php?Lang=zh-tw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