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_2025_承諾達成100%可再生能源
國立中山大學於2022年「碳中和籌備委員會」決議後,宣示以2048年作為近零碳排目標年,並將全面導入再生能源政策納入長程規劃中。除了校內整體目標宣示與規劃,中山成立的多個研究中心與研究團隊,以系列課程與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共同致力於向外界展現學校在能源轉型與碳管理上的承諾,強化外部社會對再生能源與淨零的支持。

例如,國立中山大學成立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該中心由臺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週邊單位,包括櫃買中心期交所、集保公司、公益捐助成立,將推動產業與政府公部門淨零與循環經濟,協助開發淨零循環經濟系統與技術。其核心任務是以「永續環境」議題為導向,連結國內學術研究單位、政府公部門、以及在地產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推廣碳定價政策、碳資產管理、溫室氣體管理與減量策略等課程。協助社會理解 碳交易、再生能源憑證 (I-REC) 與淨零策略。公開推廣「再生能源使用與碳權結合」的重要性,讓企業與社區意識到 再生能源是邁向碳中和、實現100%再生能源承諾的核心途徑。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的成立顯示中山大學不僅在校內節能,透過結合學術研究、政策服務與社會倡議,更藉由碳權制度推動產業增加再生能源使用,作為邁向淨零承諾的公開倡議與服務外展。
為增進企業及社會累積減碳淨零知識與行動量能,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辦理「淨零碳管理」系列免費推廣課程講座,於高雄軟體園區邀請對綠能有興趣的社會人士一同參與。
系列課程之中,在聚焦企業擬定淨零目標所需的科學減碳工具和內部碳定價策略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業界講師王聖源以「接軌國際淨零:企業科學減碳目標及策略擬定」為題,強調企業擬定減碳目標,應有所本。透過他近年來觀察,企業減碳需求力道大幅增加,同時在許多國際組織與氣候倡議推動下,對於「科學基礎減碳目標」的設定,漸受企業關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是國際間聯盟發起的氣候倡議,希冀促進企業運用科學的方法學,擬定企業本身短、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並通過專家評估及認可,共同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C,以應對氣候危機。

王聖源更點出,企業於短期減碳上,透過汰換冷媒、節電、更新製程技術等方式,應能有效減排達標,但在進行長期減碳下,確實亟需更多低碳的發展,甚至負碳技術的開發,同時配合自然碳匯經營,進一步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才有望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分析師曾毓婕分享「企業淨零治理:導入內部碳定價」內容,針對具多樣化且複雜的國內外企業內部碳定價實施策略,簡明扼要地向與會者清楚說明。她指出,從國際趨勢顯示,越來越多企業透過實行「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機制,將每噸碳排放所產生成本進行定價,並納入組織決策評估中,進一步驅動企業內部主動進行減碳。她認為引起企業實施這策略的三大動機,是聚焦在推動低碳投資進行、改變公司內部行為和提高能源效率上,讓企業從內部開始鼓勵各部門努力減碳,同時也支持公司整體發展朝向低碳轉型及綠色投資。
曾毓婕指出推動企業內部碳定價的進程,首要基礎是建構在公司內部的減碳共識上,透過數據資料更新與資訊的透明度,輔助判斷決策,使企業能依實際減碳情境,設定讓企業人員有感且有能力執行範圍內的標準,同時又保持制度彈性與易用性,而非影響甚至癱瘓公司運行,如此才能促進企業在碳資產管理策略持續向減碳轉型之長期目標前進。

此外,以針對零碳未來科技為例,邀請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分享當今氫能發展進程與技術開發應用課題,帶領產學界深入了解綠氫潔淨能源最新科技趨勢。

陳軍互以「綠氫的低成本取得與循環運用」為題,首先說明氫氣對未來潔淨能源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測,2050年全球潔淨氫氣需求量將超過3.9億公噸。儘管氫氣需借助人為提供能量而生成電力或熱能,卻可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且氫能來源取之不盡、不需仰賴進口、不受環境限制、氫能生成不會造成環境汙染、具有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高等眾多優點。此外,在儲能效率上,也較電池具有續航力強、佔地小、補充快與保存久的特色。因此,在臺灣淨零排放路徑上,氫能扮演非常關鍵角色,更是能源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
陳軍互進一步指出,氫氣依生產技術製程的不同,可劃分灰氫、藍氫、綠氫與粉紅氫之四種顏色,其中以綠氫於減少碳足跡上最具果效。綠氫製造過程中,若無綠電將難有綠氫生成,因此臺灣綠電的發展對氫能至關重要。臺灣四面環海擁有地域優勢,活用海水電解產生綠氫具有極大益處。由於海水電解技術,具有不會與民競爭淡水,且能借助燃料電池讓氫氣形成二次淡水、彌補臺灣缺水問題等許多優勢,但唯獨目前製造成本價格偏高,主要受電力、貴金屬催化劑與分隔膜等浮動成本變動影響。陳軍互為與會者一一說明氫能、海水製氫常見疑惑和技術進展,並肯定利用氫循環取代碳循環之綠氫潔淨能源發展,不僅助力國家達成 2050淨零排放目標,更能有機會讓二氧化碳成為碳貨幣,開啟「氫能零碳新時代」之潔淨能源解方。

此外,臺灣在全球碳定價政策的浪潮中被加速推進。自從 2021 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外碳權交易、國內自願減量專案制度都已上路,國內減量額度交易更於去年十月啟動。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發行《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2024 年度》供各界於線上索取。觀察報告中帶領讀者進一步瞭解2024年國際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概況、不同類別的碳權走勢、臺灣企業參與國際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概況、及臺灣國內具開發潛力的專案。此外,為加速國內減量額度市場發展,國立中山大學與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舉辦「2025 自願性碳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就自願性碳市場年度觀察報告、國內減量額度市場潛在規模、減量專案申請及審查經驗三大主題進行探討交流。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佘健源指出,碳權申請過程中存在資訊不對稱問題,導致供給成本高,國內自願性碳市場供需缺口顯著。2024年國際碳市場出現量縮價跌,臺灣參與國際市場趨緩,且本地碳權供應幾乎停滯。然而,臺灣仍有發展潛力專案,如養豬場沼氣收集,每年潛力達34萬至52萬tCO2e,但申請審查過程需專業知識並面臨高成本挑戰。
針對國內自願減量方法學及專案申請與審查經驗分享,聚集產官學代表從不同切角,提出對目前國內專案申請與審查之經驗分享。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林宗昱介紹國內自願減量專案申請實務,鼓勵企業參考近期通過之註冊案;漾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加新從自身經驗提醒企業於申請時可能面臨之法規及數據監測挑戰;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則闕蓓德分享專案審查經驗及專案執行時須注意之面向,應確保符合方法學要求,避免影響額度核發;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組長蘇意筠表示過去一年自願減量專案申請數為抵換專案的4倍,其中效能提升類型佔7成,自然碳匯案件有顯著成長,顯示企業有擴大投入減碳行動趨勢,未來擴大碳盤查產業範疇,應可預見更多跨部門或公私合力,她也分享臺灣減量專案被納入世界銀行碳定價趨勢報告且品質亦受世界關注。
中山大學碳權中心組長王右仁主持小組座談,與談人一致認為減量專案本質在於減碳,企業應於申請專案前嚴謹評估自身條件、效益及目的後再行投入資源。中山大學碳權中心主任蔡宏政結語時強調工業製程減碳發展較為成熟,自然碳匯將成為未來趨勢,且執行專案的同時,應強化關注環境衝擊、生物多樣性及在地社區權益等方面的社會溝通及公眾參與。
中山大學與臺灣碳權交易所未來將積極推動自然碳匯專案發展,並鼓勵更多國內減量專案上架,國內企業將減碳行為價值化,推動國內碳市場的發展,提供企業減碳行為操作範本,促進經驗交流及合作,助力臺灣產業穩健邁向淨零排放。



《取自總務處、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中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