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1.4.7_2025_針對都市規劃與發展與地方政府合作

本校執行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深耕左營、舊港與前草三地,推動轉型為具韌性的社區,透過與居民互動及辦理活動,突顯在地價值,並與公部門、公民團體合作,共同面對轉型挑戰。

左營

兼具文化保存與樂齡需求 中山大學助力地方規劃社區空間

獲文化部列為文化景觀進行保存的左營海軍眷區是全國最大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高雄市文化局也透過「以住代護」的形式,期望可以同時保留原始建物並進行空間活化。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希望在眷區活化的同時,也能連結原有居民的情感記憶,並提升樂齡長照的生活機能,團隊結合高齡環境規畫專家、合群里辦公室,透過參與式設計的方式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新里民活動空間規劃。

新里民活動中心位於建業新村緯六路,未來將成為明建里與合群里共享的活動空間,目前建物由高雄市文化局代為管理。中山大學計畫成員、博士後研究員葉維俐表示,過往眷村多為平房,居民互動往來非常頻繁;隨著遷居進入改建後的電梯大樓,鄰居間的關係被垂直的建物型態所分割,不僅許多長者生活上無法適應,甚至造成心理健康與安全照護上的影響。因此期望藉由此次里民活動中心的改建,讓社區長者有個安全的活動環境,也能在此尋味過往生活的記憶,同步提升生理與心理的健康韌性。

空間正式規畫前,中山大學「渡.左營」團隊、合群里里長倪同慧邀請高齡環境規畫設計專家石家蓉事先至新里民活動中心場勘,她根據建物的空間格局,以高齡友善的理念,建置出3D設計圖,透過設計圖的導覽,邀請參與的學員共同思考可以如何規劃。室內部分,石家蓉規劃了健身房、教室、廚房等機能空間,也邀請學員提出自己的需求與期待,學員表示像教室要有置物櫃、音響設備,廚房要有流理台、要有聊天的空間等。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員們對於室內有個可供運動的空間感到很期待,紛紛提出可以納入哪些適合高齡族群的設施,藉由健身器材鍛鍊長者的肌力以延緩老化。學員們共同參與設計,慢慢凝聚居民對於活動空間的共識,更希望藉由多元的空間設計,讓活動中心能夠提供不同年齡層的居民使用。

戶外空間的規劃討論上,學員們紛紛想起以前住在建業新村時,在庭院種植花草的記憶,種植經驗豐富的學員甚至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驅趕蚊蟲,何者喜日照需光量多或耐陰等。石家蓉特別準備了眷村生活中熟悉的香椿來引導,學員們開始分享想種的植物,如九層塔、左手香、薄荷、蘆薈、長壽花、梔子花等。學員們也根據以往居住經驗分享,空間可能不適合種菜,因為容易會被鳥啄食,大家以往在眷村的前庭後院都是「捻花惹草」居多,更希望空間中有多種顏色的花草點綴,讓環境更活潑有生氣。透過學員們的分享,團隊也將大家的眷村記憶重新放入新的里民活動中心空間規劃中。

過程中石家蓉導入高齡友善環境設計的知識概念,包含防滑廁所、L型扶手、求助鈴、排煙設備、煙霧偵測器等,都是高齡居家環境需要留意的地方。戶外空間包含椅子設計讓長者好坐、輪椅可用的植栽桌,她強調高齡友善社區的概念,包含長者走路5到10分鐘就能抵達商店、藥局、聊天的空間,半小時可以走到社區活動中心、公園、學校、醫院等,形成社區防護的安全網。「渡.左營」團隊也將工作坊所匯集的意見與成果,提供給合群里辦公室及文化局作為設計參考,期望協助未來里民活動中心可以成為兼具文化保存與樂齡長照的社區據點,同步提升韌性與永續兩項環境概念。

舊港

中山舉辦願景座談會 與府北社區共同想像未來

原訂於盛夏八月初的府北社區座談會,在中颱卡努的干擾下延期。然而,就在上週五8月18日的夜晚,一場令人期待的社區盛事在此上演: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以下簡稱舊港區團隊)再度攜手府北社區居民,舉行了「中山大學X府北社區 合作願景座談會」。自從舊港區團隊於2022年9月遷至此地,以協助府北社區轉型為韌性社區,並籌劃了「鹽夏不夜埕」系列活動、三場手繪社區地圖工作坊以及在七福商場創立「鹽埕1408」空間後,此次座談會與社區居民更進一步互動,共同搭建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對話舞台。在團隊的邀請下,來自府北里的社區鄰里代表、大樓公寓委員會成員以及在地居民等14位共同參與座談會討論府北社區的今昔與未來。

座談會開始時,舊港區團隊召集人宋世祥老師先向里民介紹中山大學近年來於鹽埕區的社區社會實踐,並接著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認為府北里目前哪些空間需要改善?」一對身為大樓管理主委的夫妻表示,府北公園的設施過少,他們通常會選擇前往鄰近輕軌的大安公園運動,因為那裡的健身設施豐富且步道長。儘管府北公園就在附近,但他們更偏好前往其他公園。同時,他們也肯定了城中城火災後,原址改建成公園,讓附近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另一位經營早餐店的鄰長提到,附近存在多處閒置空間,主因是商業機能不足,且面積小於十坪,難以出租作為住家,這也是目前社區面臨的問題之一。會議在大家暢所欲言的氣氛下,也揭開後續熱烈討論。

隨後,討論進入第二階段,團隊以列有題目的海報作為討論工具,邀請參與者一同回顧與發想府北里的今昔過往,寫下各自的生命經驗與社區觀察。在回憶過去時,許多人提到府北過去的熱鬧景象,像是百貨公司般的商業氛圍,讓他們可以在親友來訪時,帶著大家一起漫步街頭,品嚐冰品,欣賞從日本、香港和歐美進口的商品,度過熱鬧的下午。另外,黃鄰長提及以前的「楊外科診所」非常有名,由於周遭環境龍蛇混雜,常有械鬥引發的傷患,不論是骨折、截肢或穿刺傷等,都會前往該診所就醫,且總能有良好的復原機會。此外,加上城中城的冰宮、附近的大有街富樂戲院以及夜市,使得這個地區的商業氛圍週間至週末都相當濃厚。然而,由於高雄地區商業娛樂重心轉移,且目前社區組織運作不佳,很難讓年輕人對社區產生認同感並關心公共事務。另外,市容老舊以及舊建築的生活機能不佳,導致原居住於此的家戶或商家慢慢遷出。

原訂於盛夏八月初的府北社區座談會,在中颱卡努的干擾下延期。然而,就在上週五8月18日的夜晚,一場令人期待的社區盛事在此上演: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以下簡稱舊港區團隊)再度攜手府北社區居民,舉行了「中山大學X府北社區 合作願景座談會」。自從舊港區團隊於2022年9月遷至此地,以協助府北社區轉型為韌性社區,並籌劃了「鹽夏不夜埕」系列活動、三場手繪社區地圖工作坊以及在七福商場創立「鹽埕1408」空間後,此次座談會與社區居民更進一步互動,共同搭建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對話舞台。在團隊的邀請下,來自府北里的社區鄰里代表、大樓公寓委員會成員以及在地居民等14位共同參與座談會討論府北社區的今昔與未來。

座談會開始時,舊港區團隊召集人宋世祥老師先向里民介紹中山大學近年來於鹽埕區的社區社會實踐,並接著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認為府北里目前哪些空間需要改善?」一對身為大樓管理主委的夫妻表示,府北公園的設施過少,他們通常會選擇前往鄰近輕軌的大安公園運動,因為那裡的健身設施豐富且步道長。儘管府北公園就在附近,但他們更偏好前往其他公園。同時,他們也肯定了城中城火災後,原址改建成公園,讓附近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另一位經營早餐店的鄰長提到,附近存在多處閒置空間,主因是商業機能不足,且面積小於十坪,難以出租作為住家,這也是目前社區面臨的問題之一。會議在大家暢所欲言的氣氛下,也揭開後續熱烈討論。

隨後,討論進入第二階段,團隊以列有題目的海報作為討論工具,邀請參與者一同回顧與發想府北里的今昔過往,寫下各自的生命經驗與社區觀察。在回憶過去時,許多人提到府北過去的熱鬧景象,像是百貨公司般的商業氛圍,讓他們可以在親友來訪時,帶著大家一起漫步街頭,品嚐冰品,欣賞從日本、香港和歐美進口的商品,度過熱鬧的下午。另外,黃鄰長提及以前的「楊外科診所」非常有名,由於周遭環境龍蛇混雜,常有械鬥引發的傷患,不論是骨折、截肢或穿刺傷等,都會前往該診所就醫,且總能有良好的復原機會。此外,加上城中城的冰宮、附近的大有街富樂戲院以及夜市,使得這個地區的商業氛圍週間至週末都相當濃厚。然而,由於高雄地區商業娛樂重心轉移,且目前社區組織運作不佳,很難讓年輕人對社區產生認同感並關心公共事務。另外,市容老舊以及舊建築的生活機能不佳,導致原居住於此的家戶或商家慢慢遷出。

對於未來,眾多鄰長和大樓管委會委員期望府北社區在夜間能夠增加更多活力,例如建立社區活動中心,讓居民晚間參與課程和活動;或是重新振興大溝頂的溪流風華,營造休閒空間;此外,也希望有更多融入地方特色的導覽活動,讓居民和遊客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社區。在居民的建議中,參與會議的府北里林傳富里長也給予正面回應,承諾未來會在府北社區中多辦理促進健康的活動,如:邀請舞蹈老師在府北公園邀請民眾一起運動, 亦透露市府國際會議中心將回歸市府使用,並將建議市府引入資金針對大溝頂商圈北段進行改造。透過這次的社區願景座談會,舊港區團隊與府北社區居民的共同協作,並期待在未來,有更多的合作促進社區裡的公共對話,並增進社區居民間的網絡連結,促進社會韌性的發展。

前草

前鎮市場活化 台日地方創生交流

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的前草研究團隊長期與前鎮草衙地區合作,並協助推動前鎮第二公有市場的翻新活化。團隊邀請日本地方創生指標人物木下齊來台,就前鎮第二公有市場活化提出建言,並與在地商家、高中師生和中山大學師生座談,共同探討台日公私協力地方創生、公共空間再造等議題。

目前擔任日本AIA(Area Innovation Alliance區域創新聯盟)代表理事的木下齊,投入日本社區營造、地方活化與創生事務已有25年實務經驗,著有多本地方創生相關書籍,在日本、台灣的地方創生領域具有相當影響力。木下齊也擔任日本內閣府地域活性化傳道師等職務,積極提出政策建議,並為日本「都市經營專業學校」的核心人物,提供「公私協力事業」的相關課程,期望透過改變公部門思維和服務,營造與時俱進、彈性創新的公私協力環境。

HISP計畫前草區召集人、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吳亦昕首先導覽前草場域,同時介紹中山團隊如何扮演中介組織的角色,串聯公部門和在地青年共同進行前二市場活化的歷程。木下齊也分享自身在日本的經驗觀點,他主張「不依靠政府補助金、由民間自力主導推動地方創生行動」,認為與其花時間一一說服所有人或不願改變的人,不如找到幾位有心改變、願意投資和共同承擔風險的人,一起從小事業做起;只要做出成績,就一定能改變公部門,有機會創造新的協力模式。他以日本第一座開放住宿的靜岡縣沼津市公園「INN THE PARK」,以及大阪府大東市「morineki」公營住宅改建為例,說明民間主動發起的公私協力社區營造,如何改變生硬的政策規範,引發一系列的正向變化,創造新價值。「想做出改變的人,就一定會被討厭」,而且「所有人都認可的提案,其實很可能已經是過時、錯誤的提案﹗」這樣的想法顛覆以往觀念,但卻是木下齊長期從實務經驗中所獲心得。

與地方民眾的分享交流中,前鎮第二公有市場自治會長林瑞和提問傳統市場商圈再造的未來可能性,木下齊建議要改變思維,不要總是像過去一樣築大馬路、蓋華麗的建築,這些其實都會耗費難以回收的成本,且後續也需大量資源去維持,反而造成巨大負擔。因此,應從現有資源思考創新模式,譬如他認為都市裡的「路地裏」,意即「後巷」,就是很有魅力的創生起點,從這裡慢慢創造特色,吸引願意花時間來此慢走慢逛的消費者,將帶來街區新活力。他也建議前二市場可以透過靜態的職人工作室模式啟動小型商業模式,以此持續吸引有意願的夥伴進駐市場空間,共同創造符合現況的經濟模式。

木下齊十分肯定中山大學團隊長期投入前鎮活化,更勉勵在地青年要主動出擊。中山大學團隊致力協助在地各級學校建立地方實踐型課程,現場亦有前鎮高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加上中山大學修習西灣學院通識課程「台日文化比較研究」的台日學生也來此學習,爲市場帶來年輕和國際的氣息。

促成此次交流的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伊藤佳代表示,除了台日大學間的交流,中山大學也致力於開展台日公私協力合作模式,此次邀請到木下齊來訪,除了前二市場活化議題,也針對未來合作進行初步討論,未來期待展開
更多樣的台日創生合作。

《取自中山新聞、https://engage.nsysu.edu.tw/》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