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1.2.6_2025_紀錄及保存文化遺產

中山大學執行多項專案協助紀錄與保存文化資產,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專案實踐,推動地方民俗、傳統文化與知識的紀錄與再生。

就在地與區域的貢獻,於校內協助古蹟修繕保存文化資產,2024年更協助在地眷村與原住民保留傳統文化,包含協助規劃兼顧眷村文化延續與高齡社會需求的社區空間,展現對歷史場域的保存與再利用外,也持續深化原住民族傳統祭儀的保存與交流。

就全國性的傳統民俗技藝保存而言,利用紀錄片座談呈現百年家將文化的發展脈絡,強化大眾對民俗表演藝術的認識。同時,本校承接南區輔導中心亦透過產業輔導,協助傳統技藝的保存與發展,展現文化永續傳承的多元面向。

兼具文化保存與樂齡需求 中山大學助力地方規劃社區空間

協助遷居的眷村長者,尋味眷村生活記憶~~

獲文化部列為文化景觀進行保存的左營海軍眷區是全國最大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高雄市文化局也透過「以住代護」的形式,期望可以同時保留原始建物並進行空間活化。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希望在眷區活化的同時,也能連結原有居民的情感記憶,並提升樂齡長照的生活機能,團隊結合高齡環境規畫專家、合群里辦公室,透過參與式設計的方式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新里民活動空間規劃。

新里民活動中心位於建業新村緯六路,未來將成為明建里與合群里共享的活動空間,目前建物由高雄市文化局代為管理。中山大學計畫成員、博士後研究員葉維俐表示,過往眷村多為平房,居民互動往來非常頻繁;隨著遷居進入改建後的電梯大樓,鄰居間的關係被垂直的建物型態所分割,不僅許多長者生活上無法適應,甚至造成心理健康與安全照護上的影響。因此期望藉由此次里民活動中心的改建,讓社區長者有個安全的活動環境,也能在此尋味過往生活的記憶,同步提升生理與心理的健康韌性。

空間正式規畫前,中山大學「渡.左營」團隊、合群里里長倪同慧邀請高齡環境規畫設計專家石家蓉事先至新里民活動中心場勘,她根據建物的空間格局,以高齡友善的理念,建置出3D設計圖,透過設計圖的導覽,邀請參與的學員共同思考可以如何規劃。室內部分,石家蓉規劃了健身房、教室、廚房等機能空間,也邀請學員提出自己的需求與期待,學員表示像教室要有置物櫃、音響設備,廚房要有流理台、要有聊天的空間等。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員們對於室內有個可供運動的空間感到很期待,紛紛提出可以納入哪些適合高齡族群的設施,藉由健身器材鍛鍊長者的肌力以延緩老化。學員們共同參與設計,慢慢凝聚居民對於活動空間的共識,更希望藉由多元的空間設計,讓活動中心能夠提供不同年齡層的居民使用。

戶外空間的規劃討論上,學員們紛紛想起以前住在建業新村時,在庭院種植花草的記憶,種植經驗豐富的學員甚至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驅趕蚊蟲,何者喜日照需光量多或耐陰等。石家蓉特別準備了眷村生活中熟悉的香椿來引導,學員們開始分享想種的植物,如九層塔、左手香、薄荷、蘆薈、長壽花、梔子花等。學員們也根據以往居住經驗分享,空間可能不適合種菜,因為容易會被鳥啄食,大家以往在眷村的前庭後院都是「捻花惹草」居多,更希望空間中有多種顏色的花草點綴,讓環境更活潑有生氣。透過學員們的分享,團隊也將大家的眷村記憶重新放入新的里民活動中心空間規劃中。

過程中石家蓉導入高齡友善環境設計的知識概念,包含防滑廁所、L型扶手、求助鈴、排煙設備、煙霧偵測器等,都是高齡居家環境需要留意的地方。戶外空間包含椅子設計讓長者好坐、輪椅可用的植栽桌,她強調高齡友善社區的概念,包含長者走路5到10分鐘就能抵達商店、藥局、聊天的空間,半小時可以走到社區活動中心、公園、學校、醫院等,形成社區防護的安全網。「渡.左營」團隊也將工作坊所匯集的意見與成果,提供給合群里辦公室及文化局作為設計參考,期望協助未來里民活動中心可以成為兼具文化保存與樂齡長照的社區據點,同步提升韌性與永續兩項環境概念。

《取自中山新聞》

服務學習創造新價值 協助魯凱傳統農耕申請文化遺產

為協助屏東霧臺魯凱族特殊的燒墾文化進行永續保存,中山大學 USR「作為 NATIVE 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期望推動將「山田燒墾」技術登錄為文化景觀及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特別開設為期五天的密集課程「服務學習:協助霧台原民農業文化遺產申請」,結合跨領域課程教學並搭配實地參訪,帶領學生進行文化課程知識學習及實地耕作體驗,最後共同完成小組文化遺產申請提報書。本次課程雖在暑假,但仍吸引了 27 位來自不同學院系所的學生共同參與,師資團隊除了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與黃郁晴博士後研究員,課程中邀請亞太所蔡書瑋助理教授介紹世界文化資產、社會系巴清雄老師教受魯凱族傳統文化以及部落講師盧志良說明山田燒墾步驟與農耕智慧,為同學建構全面性的文化遺產和霧台農業生態知識。

課程中也帶領學生前往霧台進行實地參訪及農耕體驗,現值當地小米收割季節,巴清雄老師、部落講師盧志良與部落耆老率領學生頂著太陽在農地裡進行採收。也特別邀請霧臺鄉杜正吉前鄉長為同時導覽部落中的魯凱藝術文化,完整走訪霧台社區及著名的岩板巷,仔細說明藏身在部落中的建築形式、立像雕刻以及民宅中的獸骨裝飾,並娓娓道來背後的代表意義及故事傳說。讓學生生刻了解魯凱族在這些藝術表現之下,深厚的社會關係及文化內涵。遊程空檔,身為部落族人的巴清雄老師特別帶領同學探訪部落秘境,讓同學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山林溪水的沁涼。

《取自engage.nsysu.edu.tw》

市定古蹟西子灣蔣介石行館

「市定古蹟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為本校校園內唯一被高雄市政府認列為古蹟之建築物,該建築物於 1935 年(昭和 10 年)興建,其建造目的為「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高雄分館」(或被稱「高雄觀光館」)使用,於歷經「軍管時期」及「行館時期」後由本校於 1989年獲得其產權,並於 2004 年由高雄市政府指定為為市定古蹟。西子灣蔣介石行館肇建迄今已逾 80 餘年,歷經時代變遷與使用者變化,外觀及格局已有改變,構件亦因年代久遠,出現老化、損壞與因整修而更易的狀況,現況損壞以屋頂漏水情形最為嚴重,對於行館之使用已造成嚴重影響。民國 105 年(2016),在莫蘭蒂及梅姬颱風侵襲下,受損情形更趨嚴重,亟需進行各項修復工作。

現已依據「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等相關規定啟動各項修復工程,包括:

一、辦理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二、辦理緊急保護棚架之規劃設計。

三、辦理緊急保護棚架之施工。

四、辦理修復工程之規劃設計。

五、申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經費補助。

(一)修復工程採「歷時性保存」的原則,將不同時期之風格及構法留存。透過清理調查及文獻資料兩相比對,確認立面形式、一樓室內空間形式及材料,故而立面會依原貌復原,回復其原有的日式風格;一樓以日治時期的形貌為原則修復,二樓室內空間則因空間變異甚大,故而將之定位在蔣介石時期與日治時期併存,藉此見證歷史的變遷。

(二)修復原則

  1.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修復倫理,並配合其再利用要求辦理。

 (1)盡力修復具有反映時代特色的重要形貌

 (2)修改的形貌中具有時代特色者須保存

 (3)有足夠資訊及技術的支持方提出復原

 (4)藝術品及工藝品的保存以原材原貌為主,非藝術性材料必要時得以仿製方式處理。

 (5)新舊材應予以區別,儘可能以可逆性方式進行復原。

  1. 西子灣蔣介石行館之修復重點在於恢復其高文化資產價值的形貌,針對損壞之磚、瓦、木及鋼筋混凝土構材進行修復,並作必要之結構補強。同時,配合再利用增加消防設備、電氣及給排水設施,佈設空調管線等。

六、執行情形

(一)2020 年前已完成辦理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緊急保護棚架之規劃設計、緊急保護棚架之施工及修復工程之規劃設計。

(二)2021 年 3 月獲文化部核定計畫總經費 4200 萬元,由文資局補助 1680 萬元。

(三)2021 年 12 月依政府採購法完成「監造技術服務」及「工作報告書」招標事宜,並由林世超建築師事務所得標在案。

(四)2022 年 5 月第 8 次上網公告後完成「修復工程」招標事宜,由廣力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在案。

(五)修復工程於 2022 年 6 月 21 日開工,總工期計 540 日曆天,已於 2023 年 12 月 12 日完工。

(六)目前中山大學亦將行館規劃為「360 藝文空間」,寓意擁抱壽山及西子灣,為校區內指標性之藝文展演場域。

(七)透過調查研究、修復工程規劃設計及修復工程等階段性探索及考證,進而啟動更名程序,並於 113 年 4 月 26 日文資審會議經委員討論後,同意更名為「西子灣行館(原高雄觀光館)」,也將為這棟建築物開啟新一頁更具文化資產價值的新篇章。

家將文化百年風華

中山大學中文系去年與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團合作「宗教儀式與身體展演家將文化體驗課程」後,今年再度關注家將文化,在中山大學文學院特色核心計畫「信仰敘事與儀式療癒」和教務處的支持下,舉辦紀錄片「《對手:百年如意振裕堂》放映暨座談會」,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家將文化的現在與未來,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又如何努力改變人們對於家將的刻板印象,藉此讓人能更加認識深具魅力的家將文化與藝術特色。

活動主持人、中山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介紹與會貴賓及與談人,包括民俗研究者兼紀錄片導演溫宗翰,以及紀錄片兩位主角,身為「對手」的如意振裕堂導師陳盈璋及教練陳永隆皆出席與會。《對手:百年如意振裕堂》記錄的是嘉義外教場慈濟宮駕前如意振裕堂八家將,慈濟宮俗稱王爺宮,是嘉義重要的王爺廟,振裕堂日後開枝散葉,為嘉義地區八家將的發展奠定基礎,如今振字衍脈的家將團遍布全臺各地,在臺灣家將界佔重要地位。

影片中詳實記錄了振裕堂出軍的實際情況,多位成員娓娓道來加入家將團後的生命歷程與體悟,甚至是成員間的生離死別,同時也反映了現今社會對家將文化的誤解,甚至是歧視。振裕堂導師陳盈璋及教練陳永隆自國中便熟識,他們回憶當時在學校進行打掃工作時,連掃把都被當成法器,也和什家將團的同學比劃腳步,家將可說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兩位師傅相知相惜、患難與共,一同共度這間百年堂館的風風雨雨。在現今傳統家將文化式微,延續不易的情形下,要能找到如兩位陳老師這樣的「對手」,相當困難。映後,導演溫宗翰也「點題」,他回想當時主要敲定的片名有二,一為「百年將魂」,二為「對手」,但最後仍選擇了對手,因「對手」在字面上看來似乎是指相互競爭中的敵手,但在家將文化的脈絡裡,是指相生相成的夥伴,也是最有默契的組合,因此導演也把這部記錄片的英文片名取名為「Partner」,即表達此一意涵。

映後座談交流熱絡,羅景文形容片中兩位主角有如《莊子》「匠石運斤」裡匠石與郢人那對好夥伴,有對手相伴且相互觀摩,技藝才能越發精巧。中山中文系主任杜佳倫則指出在映後座談及影片中,兩位教練的第一人稱常使用「咱」,代表連聽者也納入「我們」的範疇,展現親和力,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海科系學生劉冠辰提問,身為「對手」的兩位家將老師,過去五十年來是否有吵架的經驗,兩位老師異口同聲地「沒有」,兩人的好交情與默契可見一斑。眾人對於家將成員在傳承家將文化的過程與自身生命的變化,以及數位時代對家將文化的衝擊等面向的討論各抒己見,思想火花碰撞,氣氛熱烈。

《取自中山新聞》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