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7.2.5_2025_與NGO合作

針對學生志願服務方案,例如,中山大學管院USR 結合服務學習課程,與中華薪傳智庫協會合作,為高雄地區弱勢清寒及學業低成就之雙低學生,提供完全免費一對一的課輔。

中山大學管院USR 結合學校服務學習課程(註),與中華薪傳智庫協會繼去年(112年)成立高雄分部,以跨界合作的教育模式,為高雄地區弱勢清寒及學業低成就之雙低學生,提供完全免費一對一的課輔方式,與中小學生共同成長,提升學業成績重建學習自信。

今年學期招募中山大學的學生擔任師資,課程一開放選課,名額立即秒殺,其中不乏曾選修的學生以志願性連續參與課程,更有擔任過師資的學生畢業後持續以行動支持協助課輔教學,皆足以顯見學生們積極參與課輔服務的熱忱。

中山大學管院助理教授游尚儒表示:「服務學習課程除了為高雄分部提供穩定充足的師資,更是培養學生對弱勢孩童關懷與支持,修課的大學生每週皆要至高雄分部輔導孩童課業,理解弱勢孩童的需求,根據弱項科目進行重點複習,並定期抽考孩童的學習成效。藉由一對一課輔家教,期望學生在關懷同理、人際溝通、社會實踐等,成為這些孩童生命轉角的重要導師。」

本學期課輔班開學前,安排薪傳協會黃金山館長與歷屆薪傳老師分享。館長勉勵老師們:「書店是載體,知識是平台,而值得全力策展的核心,是一個又一個被翻轉的真實生命。」相信生命的本質絕對不是被現實社會糟蹋,希望無論是學童還是老師,都能在彼此互動中找到合作無間的默契,擦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課輔班開課第一天,孩子們歡聲笑語不斷,充滿了對學習的熱情,其中一名課輔國中學員表示:「我很喜歡這種氛圍,因為大家都一起在努力的學習。」大學生擔任的師資團隊也滿懷期待將自身專業領域學以致用,協助提升學童閱讀及課業理解能力,薪傳課輔老師表示:「開課前一直很擔心自己該如何幫助課輔學生,到現場後看到學員認真的模樣,我相信我可以的。」

薪傳高雄分部的持續運作,無疑是對弱勢孩童的關愛與支持的具體表現,不僅導入多元學習,提高孩童的學業成績,更是對中山學生提供另類的學習方式,有別以往學校內教學模式,融合社會實踐行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期許更多新血加入行列帶動善循環,創造更多為弱勢孩童提供幫助的量能,成為協助他們未來道路的墊腳石,實現「教育改變命運」的美好願景。

<取自管理學院 https://www.cm.nsysu.edu.tw/p/406-1024-342509,r3671.php?Lang=zh-tw>

 

針對研究方案,例如,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與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通過共同研究、技術開發及政策推動,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並促進民眾健康。

根據環境保護署數據顯示,國人每天高達八、九成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中;已有大量研究文獻指出,經由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發生在室內環境的機率遠高於戶外,且有高達九成以上的新冠肺炎感染發生於室內環境。氣膠傳播(又稱空氣傳播)不僅已被證實是導致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是許多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結核菌等的重要傳播機制,突顯出室內空氣品質的重要。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與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通過共同研究、技術開發及政策推動,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並促進民眾健康。

簽約當日同步舉辦幼兒園智能健康室內空氣品質改善示範宣導會。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談室內空污與健康」為題進行演講,分享室內空污的各種可能來源,對健康造成影響甚至致病的科學機制,以及可行的防範措施。王家蓁表示,環境部近年來推動室內空氣品質政策即以幼兒園為重點場域,以期提升幼兒園室內空氣品質,促進幼兒健康。幼兒及學童由於呼吸器官發育尚未完全,對於呼吸道疾病的免疫力較差,是空氣傳播傳染病的高風險族群,另一類高風險族群則是免疫力較低的年長者。

王家蓁指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不僅攸關每個人的健康福祉,多元的室內環境場域類型也需要各類型公共空間,如教育場域、工作職場、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公共建築及設施以及大眾運輸工具等的管理者與主管機關能夠跨界、跨域、跨單位共同合作,方能落實改善室內空品的實踐。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理事長吳豐盛則指出,本次合作是NGO與學界合作的典範,雙方將共同為室內空氣品質的持續提升,及為下一代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而努力。此活動亦邀請到多位貴賓,包括國策顧問黃銘得、協會副理事長吳福運及榮譽理事長鄭仁雄、蒙特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周南君及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文山區總會副總會長張凱勛等人,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的合作時刻。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為全亞洲唯一以氣膠為研究主題之研究中心,也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自2017年正式運作以來,氣膠中心不僅致力於開發尖端的氣膠監測技術及創新的氣膠研究,亦在空氣污染防制、氣候變遷及公眾健康風險評估等領域擔任要角。透過與政府、產業界、教育界的跨界合作,推動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及全民教育宣導,為守護公眾健康和提升空氣品質貢獻卓越力量。氣膠中心創始主任王家蓁更於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接連發表兩篇有關氣膠傳播機制的論文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導正過去近百年以來人類對於病毒氣膠傳播途徑之錯誤認知,促使WHO及各國開始正視氣膠傳播途徑的重要性。該兩篇論文之全球影響力指數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刊出的 8萬3千多篇文章中,分別高居第2及3名,顯見受到全球關注之程度,對於守護全球公眾健康及提升我國氣膠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及能見度貢獻卓著。

<取自中山新聞>

 

針對教育資源開發,例如,中山大學自2021年中山大學串聯全球教育機構網絡Open Society University Network「開放社會大學網絡」,並首次舉辦「台灣對抗氣候變遷方法」全球氣候研討會,加入全球氣候變遷行動(Solve Climate by 2030 – Global Dialog)宣講活動,關注氣候議題與討論最新氣候變遷因應措施,自今以連續舉辦4年氣候宣講活動。宣講場域包含校園、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屏東潮昇國小、高雄中正高工、霧台魯凱文物館、國際線上,涵蓋新能源發展、碳權新知、智慧農業、減碳行動等18個主題。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嚴重的災害後果,影響社會各層面,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季怡、助理教授李育諭帶領「氣候變遷與永續農業發展」通識課程學生,投入氣候行動Climate & You活動,透過親身在校園、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屏東潮昇國小、高雄中正高工、霧台魯凱文物館、國際線上舉辦18個主題宣講,主題包括新能源發展、碳權新知、智慧農業、減碳行動等等,串聯不同領域師生,與各年齡層大眾探討氣候議題科學新知與解決之道。中山師生並參加科工館臺灣科學節,於各產業、政府單位、大專院校共41個攤位中脫穎而出,榮獲觀眾票選第一名,宣講內容獲大眾肯定。

中山大學學生氣候宣講行動已連續舉辦四年,起緣於2021年中山大學串聯全球教育機構網絡Open Society University Network「開放社會大學網絡」,並首次舉辦「台灣對抗氣候變遷方法」全球氣候研討會,加入全球氣候變遷行動(Solve Climate by 2030 – Global Dialog)宣講活動,關注氣候議題與討論最新氣候變遷因應措施。四年來中山大學氣候宣講行動獲校內外各界專家學者共襄盛舉,由校內至校外,宣講規模逐漸擴大,深入各級學校與社區,宣講參與者包括前新聞局長、農改場場長等,校內外30多位教師、500多位學生、600多位民眾參與,中山大學化學系畢業生陳旻2022年亦擔任世界青年代表之一,加入WWTI宣傳影片,向全球發聲青年世代之關懷行動。

大學生對氣候宣講給予豐富回饋,例如對AI的應用,可以有趣的演出讓參與者了解原理,藉由比手畫腳的方式來演示AI自動化探測並澆水的橋段等,表達運作原理幽默有趣。至霧台宣講後,參與學生對氣候變遷與原民部落也有深度認識,原本認為山區或相對偏遠的地區居民對於氣候變遷可能較不關注。然而,經深入對談才知道居住於霧台的原住民對於氣候變遷有著高度的關注,其關注程度甚至可能比一般生活於都市的居民更高。原因是原住民族對於自然生態的接觸更多,「花都頭暈了」便是原住民對於自然的觀察而說出的話,源自光照、氣溫等變化造成的花期混亂。

「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3項(SDG 13),需要大眾共同關心氣候變遷,Climate & You以宣講(teach-in)教育活動串聯校園師生與社會大眾,在校園與社區產生的對話以及參與式學習,師生與民眾共學討論與實作,從而更了解保護氣候的政策與各類研究,並激勵參與者採取行動,氣候宣講期能產生較長程之視野以及價值影響。

中山大學氣候宣講教育活動持續獲邀參與科工館臺灣科學節,此外,在國際教育平台上亦開始著手籌畫2025WWTI全球倡議,全方位分享「臺灣對抗氣候變遷方法」,讓本地與全球聽眾了解台灣氣候專家提倡的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氣候變遷議題與減碳行動實踐,期待眾人持續關注,展現「Taiwan can help」公民參與精神,共同守護地球。

 

 

<取自中山新聞>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