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4.5.5_2025_流域管理策略 2

本校積極推動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流域管理策略。在區域層面,本校參與「西南沿岸長期社會生態觀測站 (LTSER)」,將針對七股潟湖、河口及近岸水域進行水質、底質與生物多樣性之長期監測,建立資料庫以支撐政府與社區的流域治理與生態保護。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學系「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是臺灣6個長期社會核心觀測站之一。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LTSER)西南海岸站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指出,西南海岸的關鍵核心議題,是作為臺灣沿近海養殖漁業要地,因時代變遷快速,近半世紀七股地區的漁民主要生計,養殖漁業面臨重大變革與衝擊,漁民生活場域受到政策、資本主義產業及氣候變遷等三大引力的驅動拉扯,必須連結社會及自然科學方法,跨領域長期監測當地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健康。

陳孟仙舉例,調查環境生態項目有七股潟湖之水質、底質及漁撈生物,還有海岸變遷的遙測資料,社會科學的方法為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並槓桿漁業經濟及人口組成等外部資料,以瞭解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的健康情形。預期目標是為當地社區提供科學依據的基線資料,對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進行全面性的監測及分析,評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期提出有效的方案,供公部門參考以來促進漁村社區發展及漁業資源生態的永續共榮。

此外,團隊將建置監測資料共享資料庫及網站,串聯國內外LTSER各站間的橫向分析及合作,讓公民團體參與關注,吸引國家單位及學術研究資源投入,產生出集體共識,找出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也期待藉由建置基礎核心設施與監測資料的產出,吸引更多學者投入臺灣長期社會生態系統研究,讓基礎核心設施與監測的投資效益最大化。陳孟仙表示,蒐集長期監測資料,可以讓學界、政府、民眾瞭解不同社會生態系統的特性與其生態系服務的特色與其脆弱性,透過這些長期資料的累積,我們就能在面臨變遷挑戰時提供堅實的科學以供評估。

另一方面,本校東沙國際研究站與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執行「東沙環礁生物多樣性保育計畫」,涵蓋海草床與珊瑚礁的長期監測、外來種控管、過漁管理及棲地修復,形成完整的水文-生態管理策略,並已獲得「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肯定。


作為我國最南端之海洋研究站,東沙研究站肩負臺灣在海洋科研、海域環境、生態保育、政策建議的責任,從多元層面守護海洋生態多樣性,主要任務為針對南海區域的環境生態,包含水文環境如海溫、鹽度、海流的變化,進行全方位的科研調查,建立長期背景資料,以作為生物多樣性在災後生態恢復和保育管理政策推動的重要基礎。同時,結合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科學能量,針對海南生態環境進行持續性調查監測,識別棲息地破壞、外來物種入侵、過度捕撈等問題,並結合政策主管機關進行即時性之控管。尤其,在於珊瑚礁和魚類保護議題上,提供前瞻建議,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發展。

近三年來,東沙研究站已協助數百位科研人員登島進行學術研究及相關發表,相關研究數據成為海管處擬定有效保護東沙海域生物多樣性政策的堅實後盾,共同守護重要海洋棲地,同步透過科學研究與管理政策的雙向合作,強化臺灣海洋保育實踐,為推動海洋環境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上帶來諸多貢獻。

曾參與東沙環礁生態研究與保育及海草床碳匯與藍碳研究,本校海資系劉商隱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亦啟動「貝克氏鹽草復育計畫」,結合產官學研各界力量,在七股潟湖建立復育苗圃、推動基因監測與社區合作,進一步擴展流域生態修復行動。

臺灣西南沿海生長在潮間帶泥灘上的嬌小植物「貝克氏鹽草」,不僅是重要的固碳生物,其海草床更是小型無脊椎動物庇護所,近年在氣候變遷與海岸開發壓力下臨嚴重存續危機。為保留這片海底綠洲的生命力,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劉商隱在海保署海洋保育ESG平臺媒合下,攜手南山人壽、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臺南社區大學推動貝克氏鹽草復育計畫,將臺南七股遊客中心六號小島打造為海草苗圃,展開從移植、監測到公民科學參與的跨界合作。

劉商隱指出,貝克氏鹽草(Halophila beccarii)是臺灣有自然分布紀錄的易危海草物種,其植株雖小,但能提供沿岸水質淨化、提供底棲生物棲地與穩固底質等生態系功能。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分類,貝克氏鹽草雖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但臺灣地區長年來缺乏系統性研究,目前只有發現少數族群,因此急需規劃復育策略,避免臺灣地區發生地區性滅絕。

研究團隊說明,目前臺灣僅於嘉義白水湖、好美寮及臺南七股潟湖北堤等地有零星分布,總面積不足3公頃。為減輕野外母群壓力,團隊參考國際珊瑚復育經驗,導入「苗圃」(nursery)概念,採樣進行小規模移植,並同步展開基因多樣性、生理健康監測與環境因子分析,建立一套適用於臺灣氣候與地形條件的復育技術規範。

《取自中山新聞、https://engage.nsysu.edu.tw/》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