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4.5.4_2025_合作維護水生態系統 2

       本校積極與在地社區合作,透過社區參與和協助社區建立制度,例如社區參與的淨灘活動、環境教育課程、及協助建立保育巡守隊,共同維護校園周邊海岸與海域生態。

坐落於西子灣旁,中山大學具有優勢也有責任,帶領師生與在地社區居民,以西子灣海岸為學習場域,一同瞭解海洋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透過開設環境教育課程,推廣海洋永續與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例如,由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謝百淇開設之環境教育課程,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微塑膠危害及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並引導學生實踐環境教育行動,由師生共同策劃「塑誰惹的禍」活動,經過微塑膠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後,帶領高雄市立楠梓高中6名學生一同前往西子灣,進行西子灣海洋淨灘實地踏查,透過動手體驗,親自驗證微塑膠存在的真實性,正視環境汙染的危害與影響,並共同創作出海洋微塑膠拼貼畫,以親身體驗的內心衝擊為靈感,創作出海洋現代詩,反思人類行為所導致的各種後果。

中山亦針對高中以上學生及社會人士開設環境教育課程 - 「滄海桑田看西灣」,計有法律扶助基金會、中油煉製研究所等共10梯次合計332人參加。期望學員能夠從課程中瞭解海洋環境的基,礎知識,進而體悟海岸保護的重要性,讓身為島嶼子民的我們,都能重新認識環繞在我們身旁的這片海洋環境。課程以「海洋環境水文系統領域」為發展目標,以中山大學校園內可見到的海岸工法為主,介紹這些工法對於環境的影響,使學員能夠親身瞭解與體悟,進而省思海岸工法執行的必要性。藉由解說實作、學習活動與實地走訪課程等方式操作,除了能充分說明海洋環境的基礎知識外,也能學習並討論海洋生態工程衍生環境倫理問題。

此外,與在地企業和組織辦理淨灘活動,由高雄港務分公司、臺灣港埠協會與國立中山大學員工子女,一同於2024.6.7在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舉辦「淨勤暢心、海上印記」淨灘活動,現場有教保服務人員、幼童、大學生及港務公司同仁一起以實際行動守護海洋環境,共創無塑海洋環境。(取自:中華日報航運電子報,https://www.cdnspg.com/articles/15501)

除了與中山大學緊鄰的西子灣海岸,外海的小琉球島嶼也是中山大學長期投入海洋保育生態的重要區域。推廣自己的家園自己護!中山大學長期與屏東縣政府和社區居民合作,推廣與維護周邊海洋生態。由於球旅遊興盛,為地方創造觀光財,但過度發展也使潮間帶生物密度銳減八成,且珊瑚覆蓋率從全國最佳,跌為全國最差。為守護當地海洋生態,中山大學海科院團隊協助屏東縣府整合當地紛雜意見,成立第一支有制度的小琉球保育巡守隊,促使當地居民自己守護自己的家園。

小琉球四面環海,蘊孕豐饒的海洋資源力,然而生物資源除了傳統漁業的捕撈消耗之外,看似綠色產業的觀光,當過度發展時,產生民宿四處叢立、大量垃圾污水、遊客擁擠踩踏、海鮮過旺需求、非法漁獵頻傳等等亂象,反而造成環境、水質、生物組成結構性的改變。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水鍇組成的研究團隊過去受縣府委託進行調查,發現過量遊客已對小琉球環境生態造成傷害,由珊瑚礁組成的島嶼,卻有全國最差的珊瑚覆蓋率。當地雖有不少有心保育行動之地方團體、民眾,但意見不易整合。

        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經營,張水鍇教授及海洋科學系張詠斌副教授團隊,協助屏東縣政府擬定多項保育措施外,也在海洋保育署經費支持下,走入地方溝通討論,並結合在地社區,首支保育巡守隊在杉福漁港正式成軍!巡守隊由屏東縣長潘孟安親自授旗,並與海保署署長黃向文共同勉勵站在第一線的保育尖兵,為海洋保育注入新能量,共同守護珍貴的海洋資源。

本次輔導成立在地保育巡守隊,包括公開招募晉用巡守隊成員,並安排系列課程強化其保育知識及巡守技巧等,也建立與海巡署的快速聯擊通報管道,提高執法的效率和能量,希望藉學術資源的注入及鼓勵社區參與,如培植公民科學家等,與地方連結,順利推動海洋資源保育及珊瑚復育等
相關行動,讓小琉球海洋生態永續發展。

《取自中山新聞》

 

Office: 品保中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