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_2025_監測水生態系統
◆ 全臺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 中山大學師生發表「鯨聲鯨視必修課」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魏瑞昌與中山大學校友、知洋科技公司總經理湛翔智與為國內水下噪音專家,共同發表《鯨聲鯨視必修課》一書,這是第一本完整介紹臺灣鯨豚生態調查與水下噪音監測評估工具書。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25609,r2910.php?Lang=zh-tw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79951
◆ 養殖魚塭吸碳或排碳?全國獨創碳排測量儀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團隊自行研發全國唯一的碳排放測量儀器,與教授劉莉蓮團隊合作,實地量測臺灣西南部三地虱目魚與文蛤養殖池的碳排放狀況,發現放苗、養成及收穫期各階段,與日夜不同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皆有差異。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26266,r2910.php?Lang=zh-tw
◆ 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跨國研究發現,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20年間增加8%,主因是當地魚群豐富多樣,透過食物鏈抑制大型海藻、海膽叢生,讓珊瑚保有棲地與驚人恢復力,不懼大規模白化現象,亦可作為臺灣夏季海溫同樣逾30度的墾丁珊瑚復育借鏡。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27996.php?Lang=zh-tw
◆ 海洋藍碳復育 澎湖成為示範點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調查臺灣周遭海域14處海草床之四季現地海草生物及環境資料,分析及建構最適棲地模型,結果顯示澎湖本島沿岸適合海草復育的面積最廣,其次為恆春沿海、新竹沿海及小琉球,為海保署結合地方政府、團體與企業推動藍碳復育工作重要參考。
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4&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4100001
◆ 開全台離島先例 小琉球3潮間帶 7月起收海洋保育費
屏東縣政府府委託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水鍇調查杉福、漁埕尾、肚仔坪潮間帶,生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密度相較於2020年,雖有穩定回升,但速度緩慢。因此,縣府進一步公告3處潮間帶為保育示範區,除限制管控同時間進入人數外,並自7月1日起收取每名遊客60元海洋保育費,專款將用於維護自然生態資源及復育等,期待觀光及生態並存,永續發展。
https://www.pthg.gov.tw/plantou/News_Content.aspx?n=3D7FE3A6F999D6C2&s=437EE074199A7C25
◆ 中山大學團隊急馳花蓮震央 台灣首採強震後海底揚塵
0403花蓮強震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火速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這是臺灣研究團隊首次直擊海底強震歷史紀錄的關鍵鑰匙霧濁層(海底揚塵),成功採集分析樣本。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1020,r3979.php?Lang=zh-tw
◆ 台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揭牌 促生態保育永續發展
臺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於帛琉社區學院揭牌,未來將定期進行實際的戶外教學示範、設立長期水文觀測站、觀察極端天氣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蒐集帛琉原民海洋智慧,瞭解帛琉如何用現代科技保存帛琉的傳統智慧。
https://www.taiwanembassy.org/pal/post/4806.html
◆ 臺灣西南海岸智庫 中山大學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揭牌
國科會攜手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全國唯一聚焦「西南海岸」的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進行全面性的現場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針對地方議題,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供政府制定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2227,r2910.php?Lang=zh-tw
◆ 中山大學陳鎮東 榮膺中研院院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榮列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其專長為碳化學與全球變遷,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曾獲得象徵生態學領域最高殊榮的日本琵琶湖生態獎,也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副主席長達七年之久。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象徵臺灣最高學術榮譽,陳鎮東也是中山大學創校44年來,首位在校時即榮膺中研院院士殊榮的教授。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6422,r2910.php?Lang=zh-tw
◆ 東沙環礁棘冠海星大爆發 國家公園署:將建立防火線防擴散
113年3月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東沙環礁西南側海域,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爆發,因而在6月份偕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山大學東沙國際研究站人員前往清除。除了規劃清除作業,也將討論建立防止棘冠海星持續擴散的防火線,維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732928
◆ 守護東沙環礁生態 中山大學攜海管處獲生物多樣性獎
國立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攜手,針對東沙環礁區域的海洋生物、水文環境進行科研調查,累積科學數據並提供政策建議,成功擬定有效政策保護東沙海域生物多樣性。雙方合作的「守護南海之星,東沙環礁生物多樣性保育計畫」,榮獲今年度2024 TWBA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銅質獎肯定,也是本屆全國唯一獲選的教育單位。未來,東沙研究站與海管處針對東沙區域之海草床棲地進行保護與管理,以穩定海床環境、提高珊瑚礁覆蓋率。此外也將開設東沙環礁系列課程,供全臺灣大專院校學生報名參加,藉由課程了解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永續的精神,提升個人生態環保意識,促進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解和支持。期待持續透過海洋保育的推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並促進生態永續發展。
https://engage.nsysu.edu.tw/news/%E7%94%9F%E7%89%A9%E5%A4%9A%E6%A8%A3%E6%80%A7%E7%8D%8E/
◆ 東沙突棘隊成立,守護珊瑚礁
棘冠海星入侵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為爭取珊瑚生存機會,成立「東沙突棘隊」前往東沙環礁現場移除棘冠海星。內政部推動跨部會合作,國防部、海委會、農業部支援,並借重中央研究院、台灣珊瑚礁學會、國立中山大學東沙研究站的專業,希望能成功控制棘冠海星數量,守護海洋生態。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4&sms=9009&s=318945
◆ 守護尖齒檸檬鯊 中山大學合作研究登國際知名期刊
悠游於美麗海草床的「尖齒檸檬鯊」瀕臨絕跡,東南亞僅存東沙一處育幼場,每年都有穩定的幼鯊誕生,被視為鎮島之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商隱與真理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東沙的幼鯊們來自兩大家族,健康繁衍,若棲地遭破壞恐威脅生態。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8916,r3979.php?Lang=zh-tw
◆ 臺帛聯手推廣海洋永續 聚焦於氣候變遷
國立中山大學臺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日前在國科會支持下舉辦海洋科普工作坊,這也是臺灣首次在太平洋友邦進行全英文海洋科學教學,參與者包括帛琉農漁環境部、中小學教師及帛琉國際珊瑚礁中心研究員,課程聚焦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盼提升帛琉年輕世代對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的認識。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3574,r2910.php?Lang=zh-tw
◆ 廢棄魚塭變身碳匯倉庫!台灣大推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 全球首創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
此計畫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15位來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大生命科學系與地質系、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等9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投入,進行為期3年實驗,以量化統計紅樹林碳吸存量、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45902.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