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13.3.4_2025_為政府提供氣候變化相關資訊及支持

◆ 養殖魚塭吸碳或排碳?全國獨創碳排測量儀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團隊自行研發全國唯一的碳排放測量儀器,與教授劉莉蓮團隊合作,實地量測臺灣西南部三地虱目魚與文蛤養殖池的碳排放狀況,發現放苗、養成及收穫期各階段,與日夜不同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皆有差異。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26266,r2910.php?Lang=zh-tw
 

◆ 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跨國研究發現,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20年間增加8%,主因是當地魚群豐富多樣,透過食物鏈抑制大型海藻、海膽叢生,讓珊瑚保有棲地與驚人恢復力,不懼大規模白化現象,亦可作為臺灣夏季海溫同樣逾30度的墾丁珊瑚復育借鏡。

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27996.php?Lang=zh-tw

◆ 海洋藍碳復育 澎湖成為示範點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調查臺灣周遭海域14處海草床之四季現地海草生物及環境資料,分析及建構最適棲地模型,結果顯示澎湖本島沿岸適合海草復育的面積最廣,其次為恆春沿海、新竹沿海及小琉球,為海保署結合地方政府、團體與企業推動藍碳復育工作重要參考。

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4&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4100001

◆ 台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揭牌 促生態保育永續發展
  臺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於帛琉社區學院揭牌,未來將定期進行實際的戶外教學示範、設立長期水文觀測站、觀察極端天氣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蒐集帛琉原民海洋智慧,瞭解帛琉如何用現代科技保存帛琉的傳統智慧。

https://www.taiwanembassy.org/pal/post/4806.html

◆ 臺灣西南海岸智庫 中山大學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揭牌
  國科會攜手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全國唯一聚焦「西南海岸」的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進行全面性的現場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針對地方議題,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供政府制定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2227,r2910.php?Lang=zh-tw 

◆ 全球海洋學者評比 中山大學陳鎮東亞澳第一、世界第七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榮膺亞、澳洲區海洋學者評比第一名,在最新的全球15,542位海洋科學領域學者排名數據中為全球第七。陳講座教授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為臺灣在全球變遷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3162,r3255.php?Lang=zh-tw

◆ 中山大學陳鎮東 榮膺中研院院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榮列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其專長為碳化學與全球變遷,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曾獲得象徵生態學領域最高殊榮的日本琵琶湖生態獎,也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副主席長達七年之久。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象徵臺灣最高學術榮譽,陳鎮東也是中山大學創校44年來,首位在校時即榮膺中研院院士殊榮的教授。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6422,r2910.php?Lang=zh-tw 

◆ 浮游生物「糞粒」助攻藍碳 中山大學碳匯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逾15年,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糞粒」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可透過食物鏈大量把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整體海洋碳移除量,占全臺年碳排34.5%,潛力驚人。跨國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藉此呼籲政府著眼海洋性藍碳。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1336,r2910.php?Lang=zh-tw
 

◆ ESG永續論壇/中山大學碳權中心組長王右仁 積極開發自然碳匯
  海洋「藍碳」近年成為新興熱門討論焦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於近期共同舉辦一場「海洋藍碳前瞻研討會」,邀請碳權中心組長王右仁分享「藍碳發展趨勢潛力」主題,交流當今海洋碳匯技術。其中還吸引2名參與海科院特殊選才招生考試的高中生也列席與會,凸顯當今碳匯、碳權議題的熱議趨勢。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5395,r2910.php?Lang=zh-tw
 

◆ 臺美共培太平洋10國人才 中山大學聚焦氣候變遷
  美國夏威夷智庫「東西中心」與臺灣外交部外交學院合辦「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培訓計畫」,迄今共計培訓197名太平洋島國優秀青年領袖。國立中山大學也積極響應,10月18日由各領域專家學者分析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戰略環境、國際海洋政策、氣候變遷、海洋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共同培訓來自馬紹爾、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等10國的21名學員,深化臺美合作。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2745,r2910.php?Lang=zh-tw
 

◆ 臺帛聯手推廣海洋永續 聚焦於氣候變遷
  國立中山大學臺帛海洋科普教育中心日前在國科會支持下舉辦海洋科普工作坊,這也是臺灣首次在太平洋友邦進行全英文海洋科學教學,參與者包括帛琉農漁環境部、中小學教師及帛琉國際珊瑚礁中心研究員,課程聚焦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盼提升帛琉年輕世代對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的認識。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3574,r2910.php?Lang=zh-tw
 

◆ 首創椰林吸碳! 中山大學攜手高市府旗津植樹
  中山大學塗子萱教授的研究指出,東沙海草床的單位面積植被碳儲存量高,提供穩定的碳封存效率,完整的東沙海草生態系統結構,更突顯東沙海域在全球的藍碳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呼籲民眾攜手努力,共同保護我們的海洋與生態。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45807,r2910.php?Lang=zh-tw

◆ 大數據時代來襲 新世代人才以國家海洋資料庫提解方「第二屆NODASS諾大師海洋大數據競賽」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 大學要4年畢業”,以「海葵颱風事件臺灣東南海域水文場分析」為題,運用資料庫中2023年9月海葵颱風的路徑資料,分析颱風路徑上的「暖窩」與「冷窩」現象,也讓大家更清楚颱風在太平洋形成的原因與受到海洋的影響。

https://www.namr.gov.tw/ch/home.jsp?id=42&parentpath=0,6&mcustomize=bulletin_view.jsp&dataserno=202412100001

◆ 漁業署與農業科技研究院攜手推動藍碳技術 邁向淨零碳排
  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於12月19日攜手舉辦113年度「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討會」,邀請農業部及國內大專院校的海洋碳匯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濱海藍碳量測技術」、「海洋棲地藍碳量測技術」及「海洋藍碳復育技術」三大主題。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分享了臺灣各海域碳匯基線數據的調查成果,強調四季變化對碳匯能力的影響,為後續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https://www.atri.org.tw/hotnews/page/243

◆ 中山大學偕海委會宣讀《打狗宣言》 宣告未來十年全球海洋教育者的行動方針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攜手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舉辦國際太平洋海洋教育者網絡(IPMEN)二十週年大會。近200名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全球海洋素養、海洋科學及傳統生態知識專家學者共同宣讀《打狗宣言》,宣告未來十年全球海洋教育者的行動方針,期待在國際平台發揮重要影響力。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53349,r2910.php?Lang=zh-tw

◆ 中山大學海科系特聘教授洪慶章跨國團隊 海水混合畜牧廢水養殖紅翎藻榮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發表一項結合海洋與環境永續的新型養殖策略,提出利用「海水混合畜牧廢水」進行紅翎藻(Agardhiella subulata)養殖的構想。研究證實該藻類具高污染耐受與卓越的碳吸存、水質淨化能力,有望在養豬廢水處理、藍碳推廣及氣候行動中發揮關鍵角色。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54915,r3979.php?Lang=zh-tw

Office: 海科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