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_2024_認識魚類多樣性工作坊
認識魚類多樣性工作坊邀請國家海洋研究院張至維主任及陳國書研究員、水試所徐華遜研究員共同授課。透過魚類分類、體型觀察和解剖實作,了解魚類生物各種類之物種多樣性。
課堂講授台灣多樣的硬骨及軟骨魚類,並帶領學生實際辨認魚類的外部及內部構造,落實魚類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台灣是海洋國家,又因周圍海域環境多樣:黑潮洋流、珊瑚礁生態系、大陸棚生態系、海溝生態系,形成魚類多樣性。本次課程邀請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保育中心主任及其團隊、水產試驗所沿近海中心研究員,共同帶領學生了解硬骨魚和軟骨魚的分類、習性、環境、生態保育等研究,並在同日下午配合實驗課程,讓學生實際解剖由台灣西南海域科學拖網獲得的海洋魚種,藉此透過理論及實習方式深入了解魚類知識。
分成上午講習課程、下午實作課程、晚上比較分類課程。
(1)上午講習課程:
由張至維主任及徐華遜研究員共同帶學生了解海洋環境棲地和魚類分類。張主任曾為台江國家公園編寫台灣西南海域魚類圖鑑,其內容豐富和紮實,成為本工作坊師生使用的工具書。
徐華遜研究員長年於沙烏地阿拉伯研究鯨鯊保育和協助鯊魚分類工作,直至近年返國。透過徐研究員講解課程,學生了解軟骨魚分類、環境棲地、和國際對於鯊魚的保育方針。
除了傳授學識以外,並包含在地文化(台江國家公園)、國際視野(各國海洋保育方針)、海洋環境及保育等主題。
(2) 下午實作課程
下午實作課程邀請陳國書研究員、徐華遜研究員,以及本所教師們共同指導學生。透過隨機分組和一人一隻魚的方式,學生可以專注在一條魚的解剖並隨時與授課教師討論。
(3) 晚上課程:小組討論:
本工作坊學生群橫跨大學部、碩士、博士生,並為下午的實作課程延伸出新的作業任務: 繪製檢索分類表。學生透過下午蒐集的實驗數據,參加晚上的討論和小組作業,透過小組作業進行間的討論、溝通,完成該組的檢索表。
符合14.3.3 維護水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