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ImgDesc(另開新視窗)

2.4.2/2.5.3_2024_水產及永續食物相關之畢業學生論文研究

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在112學年度有兩名畢業生之研究論文,針對七股蚵仔養殖受到鑽孔生物影響之研究,以及水族館用於環境教育而飼養魚類之密度探討。
以上兩項研究,可為未來之水產養殖等相關研究而貢獻。

1. 鑽孔生物多樣性及其對七股潟湖養殖牡蠣之影響研究 [林芷晴,112學年度畢業]

Boring organisms diversity and their effects on cultured oysters in Qigu Lagoon

(符合 2.4.1 農產與水產及永續食物相關 畢業學生數)
 符合 2.5.3 提供大學設施給在地農民與食品生產者)

牡蠣為臺灣重要的養殖貝類,而鑽孔生物(boring organisms)鑽牡蠣殼後,會使殼變得脆弱,牡蠣也需要花費額外的修補能量,此對養殖業的影響研究有限,因此,本論文探討七股潟湖鑽孔生物的物種多樣性並評估其對牡蠣生長指標(肥滿度及殼密度)的影響。結果發現七股潟湖有大型鑽孔生物(>100 μm)多毛類和海綿,以及鑽孔微生物(<100 μm)鑽孔微藻。檢視養殖3、4、7、8、10、11、13、16個月的養殖牡蠣,發現8個月的牡蠣感染鑽孔多毛類的比例最高可達100%、感染鑽孔海綿的比例達10%,其中主要的鑽孔多毛類為陵水才女蟲(Polydora lingshuiensis),鑽孔海綿主要為鑽孔海綿科Clionaidae的物種。大型鑽孔生物鑽殼程度(0, 1, 2)與牡蠣殼密度及標準化肥滿度指數呈負相關,感染鑽孔生物會影響養殖牡蠣的產量及品質。鑽孔微藻是綠藻蠣殼藻屬Ostreobium物種,其對牡蠣殼密度及標準化肥滿度指數無顯著負面影響。隨著養殖時間增加,牡蠣受到鑽孔生物鑽殼的機率會升高,本研究也發現養殖三個月殼長超過3公分以上就有大型鑽孔生物鑽殼,由於七股潟湖鑽孔生物已對牡蠣產業有影響,建議進一步探討鑽孔多毛類族群生物學與環境因子之相關性並發展防治方法及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2. 魚苗密度對存活率及多樣性之影響一以無機營養鹽養殖法為例 [詹姿祐,112學年度畢業]

Effects of fish larvae density on survival rate and diversity under inorganic fertilization method

(符合 2.4.1 農產與水產及永續食物相關 畢業學生數)
 符合 2.5.3 提供大學設施給在地農民與食品生產者)

近年來水族館的展示已不再只有觀賞及娛樂的作用,更被賦予了環境教育的使命。然而水族館展示的海水觀賞魚多為野外捕撈且難以人工繁養,倘若能突破混養導致魚苗殘食、高密度養殖導致水質劣化等方面的養殖瓶頸,則能降低展示教育所造成的生態破壞。本研究採用無機營養鹽施肥法,以添加無機鹽控制養殖環境的氮磷濃度,並加入微量鐵,使藻類自然增生,提升水體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數量,提供多樣的餌食給予剛出生的魚苗,令其存活率提升。為進一步了解魚苗密度對魚苗存活率及種類的影響,本次研究分別在春季進行2次、冬季1次14~15天的養殖實驗。實驗中以高密度(H組4000-5000顆卵/噸水)及低密度(L組500顆卵/噸水)進行比較,將兩組的氮磷濃度皆控制在氮700 μg L-1及磷100 μg L-1,每日監測水質,確保添加無機鹽不會對水質造成影響。結果顯示,兩組的葉綠素a濃度無顯著差異。浮游動物密度僅第3次實驗有較明顯差異,且H組消耗較快。魚苗存活率部份,兩組之間亦無顯著差異,表示以無機營養鹽添加鐵的養殖方法能供給魚苗足夠的食物,且不受魚卵密度的影響。物種數的部份,第1次實驗結果H組與L組的存活魚種數分別為9及6種,第2次為8及4種,第3次則為5種及1種,顯示高密度養殖可以養出較多種類的珊瑚礁魚苗。本研究結果顯示此方法有成為未來水族館自主養殖的潛力。

Office: 海科院
瀏覽數: